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2013.06: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

来源:国家统计局科研所发布时间:2013-06-09 14:33


——以福建为例建调查总队与漳州调查队联合课题组[1]

  内容摘要:本文从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特征入手,根据19892011年劳动生产率及农村、城镇工资性收入数据构建VAR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动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又会反过来拉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性收入的实证结果上提出促进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工资性收入;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794201306-0003-07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劳动报酬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工资。工资水平过低,企业缺乏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的动力,职工没有充分分享到企业发展成果,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资水平过高,企业竞争力会受到损害,并可能通过成本传导推动通货膨胀。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本课题通过19892011年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数据量化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一、国内外有关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

  (一)工资、劳动生产率概念及相关理论

  工资是指雇主或者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劳动所支付的报酬。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多种关系进行过论述,提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报酬份额在一般情况下是趋于下降的,并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的组织程度等是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说道“在单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只有其劳动生产率达到最高,也即只有在实现日产出最大时,才可实现财富最大化”。劳动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是有紧密联系的,坎贝尔·R·麦克南等(2004)在《当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每个工人每小时的产出增长与其实际报酬增长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与劳动供给相关的劳动需求,提高了实际平均工资率。社会的实际产出就是它的实际收入,因而生产率和实际报酬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二)国内外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文献综述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是有机统一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Chatrerji等(1991)研究了实际工资、生产率和周期的关系,指出总生产率的波动直接影响实际工资与工作努力的程度和结果。Bester等(2003)发现在自由竞争行业外生的工资率决定了公司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投入,公司的单位劳动成本和供给依赖于工资的增长率而不是工资率。Liu等(2005)研究了在中国台湾省手工业中相对低廉的工资和效益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效益工资对劳动生产率并没有纯粹的正效应,工资结构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Seguino2007)从外国直接投资对工资和生产率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工资和生产率的相互关系,认为工资和生产率的增长率之间有一种潜在的正效应。

  李庆华(2000)认为应当采取收入政策对收入差别进行调节,使居民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并且使劳动收入的增长率高于非劳动收入的增长率,这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叶援(2004)利用C-D生产函数对技术进步、资本装备率的提高和对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影响进行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对工资是富有弹性的,工资的提高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进步,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有效激励手段。赵国香等(2006)认为过小或者过大的工资差距既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所有制、行业或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

  (三)我国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发展特征

1.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1985年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以及平均工资都有很大程度提高。从1985年到201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由1148元提高到42452元,年均增加1589元,年均增长率为14.9%。全国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839/人提高到61834/人,年均增加2308/人,年均增长率为14.5%

2.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增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19852011年,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为0.996,说明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二、福建居民工资性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研究

  (一)福建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况

  “八五”以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19922011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由4452/人提高到79254/人,年均增加3740/人,年均增长率为15.5%;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389元提高到17439元,年均增加803元,年均增长率为13.5%;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7元提高到3890元,增长了18.7倍,年均增加185元,年均增长率为16.1%

  从平均增长速度上看,19912011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高2.0个百分点,比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低0.6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基数较小,虽然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但是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绝对值差距却逐年扩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福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阶段分析


1 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发展趋势图

“八五”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经历了3个阶段:

1.19911995年高速增长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把加快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写进党的十四大报告,福建经济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199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358元,比1990年的1270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5%

2.19962000年调整阶段。

  这段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拓展,产业重组,企业改制,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福建省经济发展进入治理整顿阶段,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势明显放缓,19982000年增幅分别为2.9%4.7%4.8%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982元,比1995年增长48.4%,年均仅增长8.2%

3.2001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福建经济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为增加居民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突破万元,2011年达17439元,比200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2.1%

  (三)福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阶段分析


2 福建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发展趋势图

  “八五”以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经历了4个阶段:

1.19911997年高速增长阶段。

  这段时期随着私营个体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199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12元,比1990年的157元增长4.2倍,年均增长26.5%

2.19982004年平稳增长阶段。

  在上一阶段持续高速增长后,这段时期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势放缓。200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88元,比1997年增长83.4%,年均增长9.1%

3.20052009年稳步提高阶段。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678元,比2004年增长79.9%,年均增长12.5%

4.20102011年加快增长阶段。

  受“招工难”和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影响,2010年以来福建省农民工工资标准明显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进一步加快。2010年、201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095元、3890元,分别增长15.5%25.7%

  (四)福建社会劳动生产率阶段分析

3 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趋势图

1.19911997年高速增长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福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教立省”战略,这段时期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到低的过程,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997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17900/人,比1990年的3941/人增长3.5倍,年均增长24.1%

2.19982003年平稳增长阶段。

  在上一阶段高速增长后,这一阶段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速开始回落,各年份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都在10%以下,增长态势较为平稳,起伏不大。2003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8741/人,比1997年增长60.6%,年均增长8.2%

3.2004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

2004年后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进一步推动了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这阶段的劳动生产率又回到快速增长阶段,但各年份增长率波动较大。2011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79254/人,比2003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3.5%

  三、工资性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关系量化分析

  本文根据19892011年福建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数据,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这3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来研究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再建立VAR模型,在模型基础上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这三者的关系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定量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城镇、农村两个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影响关系。

  (一)相关性分析

  通过计算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98,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997,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993,两两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二)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非线性问题和降低异方差,本文对19892011年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三个时间序列指标作自然对数化处理。将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记为SLP、对数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记为LnSLP,将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记为RRI、对数化的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记为LnRRI,将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记为TDI、对数化的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记为LnTDI。采用ADF单位根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方法进行检验。

  通过平稳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数列LnSLPLnRRILnTDI不全是平稳数列;一阶差分数列DLnSLPDLnRRIDLnTDI也不全是平稳数列;二阶差分数列DLnSLP2)、DLnRRI2)、DLnTDI2)是平稳数列。

  (三)协整检验

  由于原数列LnSLPLnRRILnTDI不全是平稳数列,因此不能直接建立模型,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原数列的二阶差分数列DLnSLP2)、DLnRRI2)、DLnTDI2)都是平稳数列,若要使VAR模型的设定成立,只需再满足一个条件,就是数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58.427.210.4,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35.018.43.8,说明序列LnRRILnTDILnSL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符合构造VAR模型的前提。

  (四)VAR模型建立

VAR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B1Xt++BrXt-r+εt

  其中,ytm维内生变量向量,Xtd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B1Br是待估的参数矩阵,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分别有pr阶滞后期。εt是随机扰动项。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希望滞后期数pr足够大,以完整反映所构造的VAR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滞后期越长,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就越多,自由度就越小。因此,应该在滞后期与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均衡状态,一般根据AIC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经过多次试验,由VAR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p=4时效果最好。

  从各方程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的效果很好,可以认为基于19892011年福建省全员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三组数列上建立的VAR模型能真实地反映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下面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来进一步研究三者间的相互影响。

  (五)脉冲响应分析

  为分析福建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脉冲响应函数。

  从图4来看,福建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响应在前5年处于正向响应加强阶段,到第5年后处于波动之中,期间正负响应交互更替。

4 福建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响应路径

  从图5来看,劳动生产率对福建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冲击一开始为0,此后处于波动状态,期间正负响应交互更替。

5 福建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响应路径

  (六)方差分解

  利用预测方差分解技术来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以及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之间的相对贡献率。

  从福建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来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冲击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变化的贡献率在第一期占19.2%,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变动预测方差的19.2%可由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来解释。这说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先增大后减弱,最后稳定在18%~20%之间。

  从福建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到,来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冲击对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变化的贡献率在第一期极小,仅占0.07%,这说明一开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变动的影响很小,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然后减弱,最后稳定保持在3%4%之间。

  (七)实证结果

  通过对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性收入关系的量化分析发现,福建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三者之间,不仅两两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而且通过建立VAR模型,进一步得到三者的量化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图(图4、图5)及农村、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认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性收入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均衡关系,农村及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变动的一部分可以由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来解释。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部分劳动力从原先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释放出来,去从事其他行业,不仅使社会各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而且可以拉动农村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间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显然会被带动,劳动积极性高涨会引导劳动者努力工作,社会财富不断被创造,无形中会拉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又会反过来拉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性收入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可逆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动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而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同时又会反过来拉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通过这种关系相互影响。

  四、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收入存在相互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另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一)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通过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确保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尚不成熟,立法层次相对较低,有关立法只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化、强制化,可操作性不强。应尽快制定出台国家的《工资法》和《集体合同法》,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上升至国家立法层面,以立法形式赋予职工集体合同的签订权,确认工会享有代表职工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明确政府在保障工资集体协商方面的职责,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2.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要以企业工会相对独立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工会的法律地位。工会不能成为企业的附庸,而要独立发挥作用。工会要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对与职工工资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研究,加大对工资立法及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等工作的参与力度,提高工会代表职工集体协商业务水平。

3.培育行业、区域工资集体协商。

  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调整劳动关系的层次更高、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更加有利于准确全面地收集和掌握资料,有利于更便捷地吸纳各行业专家参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在整体上提高工会谈判力。此外,在小企业集中区域,要积极推动劳资关系双方依法就本地区工资问题进行宽范围、高层次的区域集体协商,解决小企业单独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难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

4.加大政府的监督、调控作用。

  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职能,加强行政监督和干预,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要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物价水平等因素,确定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人工成本、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物价水平等有关信息,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和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处理违反政策规定、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高。

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企业是科技开发的主体,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企业中完成的。因此,要逐步使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要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加强对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人员结构及开发成果等方面的管理和支持。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加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围绕福建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研发平台,着力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深入贯彻《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文化团体作用,构建多样化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积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高端项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引进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标杆性企业和高端项目,制定、实施引进核心重大项目的特殊优惠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和轻工、纺织、冶金、建材、建筑、林产六大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三是支持产业调整重组,提高生产要素集中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对相关企业实施联合、并购、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专、精、特、新”以及产业集聚方向发展。四是实施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自有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一批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三)建设和谐企业,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通过建设和谐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推进企业发展成果与全体员工共享,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劳动者关系和谐。

  企业方面,一是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品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增强内部分配的激励功能,形成向关键岗位和高技术劳动职工岗位倾斜的分配格局;三是建立广大职工参与的工资集体协商分配机制,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大对职工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素质,创造和谐、先进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员工方面,一是注重自身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培养,强化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共荣辱同进退,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担责任,争创一流业绩;二是加强自身学习,多参加培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努力让自己更加适合劳动岗位的工作;三是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权,合理要求劳动报酬,依法享受保险福利。

  参考文献

[1]李庆华.提高劳动收入的增长率拉动经济增长[J].技术经济与管理世界,2000.

[2]叶援.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3.

[3]赵国香,刘洪江.江苏省职工工资差距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4.

[4]丁元.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脉冲响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5]蔡昉.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赛跑[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

[6]王增.浙江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敏感性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

[7]侯莎莎.协商民主视野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思考[J].求实,2011.6.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课题组组长:林水明;执笔人:蓝文志、吴红红、陆颖、江伟斌。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管理与ERP

微信号:BUZNERP
功能介绍: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与管理经验分享,倡导大数据时代管理数字化、流程化;关注本土数据化管理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