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博士文摘推介】李云燕:西南山地城市空间适灾理论与方法研究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40622

李云燕. 西南山地城市空间适灾理论与方法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6): 120-121.

西南山地城市空间适灾理论与方法研究

Study on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Urban Space Adapting to Disasters in Mountainous Southwestern Cities

自人类进入聚居,就学会了利用空间进行避灾、防灾、甚至抗灾的实践。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研究分工开始细化,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也开始深入到针对每个灾种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而从总体上进行城市空间防灾减灾的研究则较少。城市空间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往往需要面对不同已知和未知各种类型的灾害,且各种灾害所需要的防灾控制要求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往往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现灾害就往哪里补救,缺乏利用整体城市空间主动来防灾减灾的研究。

山地城市是灾害多发地区,其灾害的形成不仅是城市空间本身的问题,还牵涉到城市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及城市表现出的空间形态。论文以复杂系统研究为主要方法,问题导向为研究思路,对山地城市主要灾害类型进行剖析,发现各类灾害过程对城市的影响在于宏观破坏生态环境,中观破坏城市结构形态、微观破坏城市空间要素。基于此,论文探讨了宏观城市外部环境、中观城市结构形态、微观城市(内部)空间构成与城市灾害形成、发展以及衰减全过程的作用机制规律,并试图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建立起提高城市空间适灾能力的方法体系。

论文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剖析问题—理论建构—机制探析—规划干预”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城市外部环境、城市(内部)空间构成、城市结构形态在灾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初步建立起城市外部环境、城市空间及城市形态与灾害形成、发展和衰减之间的关联作用模型;并通过对前三者的规划调适,改变灾害在3个阶段的不同输出状态(灾害形成阶段,通过调适相关空间要素阻止灾害的发生;灾害发展阶段,通过控制相关空间要素限制灾害的扩大;灾害衰减阶段,则通过改变相关空间要素促进灾害的快速衰减),以达到通过调控城市空间构成要素来控制灾害的目的,提高城市空间对于灾害的适应能力和承载能力。

(一)在对西南山地城市灾害与城市空间作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从城市外部环境、城市(内部)空间、空间形态等方面综合进行主动防灾减灾的思路,提出城市空间适灾的理念,把城市空间对于灾害的“防御”进一步扩展到城市空间对于灾害的“适应”,并系统阐述空间适灾理念的构成、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空间适灾的作用机制及其优势。城市灾害的发生不可能根本杜绝,相反各种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使得城市防不胜防。因此,城市在尽量预防灾害发生的同时,也要提高城市空间对于灾害的适应能力和承载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高城市空间的弹性,即既可防灾又可容灾,具有较好的防救能力,还可以在灾害过后支撑恢复重建,减少城市遭受的损失。

(二)详细分析了城市空间构成要素与灾害过程的关系,对各个关键要素在城市空间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总体认识层面,可概括为城市所处的大环境即城市外部环境、城市本身的空间构成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3个方面。论文4-6章分别对涉及这3个方面的因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其在灾害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中第4章分析了城市外部环境的适灾作用,其适灾特征表现为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可容纳性和生态性。第5章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适灾构成要素,分别从城市空间适灾的功能系统、骨架系统、实体系统、支撑系统和引导系统进行研究,并探讨各空间系统要素的适灾机制。第6章分析了城市空间适灾的形态特征,研究发现了西南山地城市空间形态与环境相适应的多组团特征;西南山地城市的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特征;西南山地城市的道路交通引导空间形态发展特征;以及西南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自组织特征。这些特征是影响城市空间适灾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从城市外部环境、城市空间、城市形态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适灾的影响要素,建立起城市外部环境、城市(内部)空间、城市形态与灾害形成、发展和衰减之间的关联作用模型,并分析该模型在灾害形成-发展-衰减3个阶段输入与输出因子系统的变化规律,提出了3个阶段的规划干预策略:灾前干预、灾中控制、灾后重构。以期通过对规划因子要素的调节,发挥城市空间在灾害过程不同阶段对灾害系统的调控作用,达到控制灾害发生、或减轻灾害破坏、或促进灾害衰减的作用,提高城市空间对于灾害的干预能力。

(四)最后基于各空间因子要素的研究分析,及模型的推演功能,提出了西南山地城市空间适灾的理想模式。论文研究试图探讨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的突破点,以期为西南地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南山地,空间适灾,空间形态,规划干预,理论与方法

作者简介:

李云燕: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liyunyan007@126.com


感谢您关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微信平台:

搜索微信号:hsfwest

查找公众号: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杂志官网:www.hsfwest.com

新浪微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邮箱:hsfwest@126.com

联系电话:(023)65122667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微信号:hsfwest
功能介绍:主要刊载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建筑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集学术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繁荣.同时,也及时发布和预告杂志相关的会议、活动信息,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