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在家、在幼儿园变身两人!这样的宝宝你注意到了吗?


大眼妈  微信公众号:dayanma520  

本公众号作为全新的母婴资讯平台,主要关注0-6岁婴幼儿亲子生活。旨在向年轻妈妈实时传递最新的母婴育儿知识,母婴消费指导等妈妈圈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周二、周四奉上精彩碰撞和辣评,欢迎您关注互动。

添加私人微信(dayanmakf)和大眼妈做朋友


前言

大眼妈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妈妈们的留言了,有这么一位妈妈,她儿子今年5岁,叫点点,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自理能力强、卫生习惯好,并且还乐于帮助其他小朋友,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当时我就在想这还是我的儿子吗?当时和老师在一块并没有揭儿子的短。


可是我点点在家真是另外一副面孔,他任性、耍赖、什么事情都等着大人来帮忙。甚至有一次,因为我不让他看动画片就满地打滚,哭闹的特别凶。每次到周末,我都感觉如临大敌。现在我特想知道为什么点点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表现这么大?


1F
 
为啥孩子在家与在园是两个样?




孩子在家与在园行为不一致,其实大体上就这两种行为表现:


1.在园表现优于在家表现

孩子在园特别听老师的话,自理能力很强,什么都自己干,在家里大人说什么都不听,什么也不干,而且还特别任性,动不动就耍赖发脾气;


2.在家表现优于在园表现

孩子在家爱说、爱笑、爱打闹,在幼儿园却不爱说话,不爱发言,不爱回答问题,不亲近老师。


对于这两种孩子,妈妈们你想好了怎么应对吗?下面我就来分析分析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两种情况吧?


2F
 
在家表现优于在园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小孩子的个性特点


一方面小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害羞。这种小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陌生人面前都会变得拘谨小心,即使接触时间长,但是这种小孩子还有一种特性那就是慢热,慢热的小孩子也不怎么会喝周围人进行沟通。


另一方面就是小孩子的自尊心太强了,这一类孩子特别喜欢自我表现,自己要学会吃饭,玩游戏一定要赢,这些表现都是希望获得家人的表扬。但是到了幼儿园后发现,这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自己的表现总是跟别人差一点,慢慢的自己的优越感就没有了,逐渐也就表现的很内向、沉默了。


妈妈应该这样做:


对待天生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不强迫他和活泼的孩子一样适应的那么快,妈妈还应看到内向的孩子专注和持久力是他们的优势。同时,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对待自尊心强的孩子。家长不能一味地、不讲原则地表扬,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哭泣、小情绪,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应该以他为中心,也要让孩子明白有表扬就会有批评。另外,家长要正确地表扬孩子,做到具体、实事求是,不盲目、不夸大、不空洞。


2
 环境改变比较大,难以适应



幼儿园和家里毕竟还是不一样的,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住宿环境,陌生的教学规则......,面对这一切,孩子的角色也得有相应的转换,他需要时间去适应、调试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幼儿园。这个时候孩子更多的表现出焦虑和不安,而选择退缩、沉默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天性,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责怪孩子的胆小。


妈妈应该这样做:


我建议妈妈最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可以提前带孩子去看看幼儿园熟悉环境,见见老师。甚至还可以和宝宝说说幼儿园中有趣的事情,看看在幼儿园玩游戏的哥哥姐姐们,这能很好的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激情,也能很好的缩短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过程。


3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1)保护过度。在现在的家庭中,很多家庭的宝宝都是交给爷爷奶奶照管,而他们的教养观念往往还是比较陈旧的,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年龄都比较大了自身行动不便,于是便要求孩子“听话”、“不能乱跑”,对孩子保护过度,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胆小,缺乏探索精神和交流欲望。


(2)惊吓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管是爷爷奶奶带还是爸妈自己带,都会用上的教育方式,这主要是为了管住孩子,如“你再不吃饭,我就要灰太狼来抓你”,“在超市你要跟紧妈妈,不然坏人会抓你的”等等,虽然这种惊吓的教育短时间会给孩子一种警示作用,但是时间长了,他会感觉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一旦离开他自己最亲近的人,这种缺乏安全感会突然迸发。


妈妈应该这样做:


① 隔代教养问题尽量克服。工作之余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探索任何他感兴趣的问题,一起感知这个世界。当孩子对环境了解得越多,他内心的安全感越强,也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


② 杜绝惊吓教育。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实事求是地讲给孩子听,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妈妈如果担心宝宝摸电源,可以在网上找找关于安全教育的幻灯片,用动画来告诉宝宝触摸电源引发的结果,并演示正确的做法。有的妈妈只是为了让宝宝早点睡觉或者多吃饭,才编故事吓唬宝宝,是不可取的,切莫因小失大伤了孩子的安全感。


4
 突发事件



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表现得很好,但是突然某一天就变得沉默、内向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可能是幼儿园出现了什么事。比如,可能是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打架了最后还处在下风,而这个时候老师也没有公正处理等等原因导致的。


妈妈应该这样做:


首先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关于幼儿园的事,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都可以聊,但是妈妈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发泄内心的情绪,切不可偏激。


其次可以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及时帮助孩子纾解心中的不快和压力。


3F
 
为什么孩子在园的表现优于在家?



1
 孩子在园和在家的地位是不同的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没人跟他抢玩具,在家独自一人享受全家的宠爱等等,这些举动都会强化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往往这样的孩子比较任性、懒散。而在幼儿园就不同了,幼儿园有太多的小朋友,要和他分享玩具,分享老师对他的爱,还有在幼儿园很多事情必须他亲自动手去做的。这个时候很多妈妈会觉得在幼儿园孩子表现好多了。


妈妈应该这样做:


为了让宝宝在幼儿园和在家表现一样优异,首先妈妈不应该包办孩子的事。在家妈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不包办,不剥夺孩子自我服务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回报,要让宝宝学会为这个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
 规则制定、执行情况存在差异



每个幼儿园都制定了自己相关的规则,孩子在幼儿园就要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如果做了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执行起来也是不折不扣的执行。然而在家却截然相反,规则不会那么明显,父母更不会像老师那样强烈要求小孩遵守,因此,孩子在园与在家的行为表现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妈妈应该这样做:


首先妈妈应该要有,把握爱的尺度,不能纵容。最好在爱孩子的基础上也要对孩子提出要求,形成家庭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一起讨论一旦违反规则将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让孩子对违反规则的后果有一个认识。孩子违反规则在惩罚的时候,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他做错了事就该得到惩罚,但是只要他改正,大家依然爱他。


3
 幼儿园里有榜样


在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学习,玩耍。这势必形成竞争,表现好的自然会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的方法来树立榜样,来帮助孩子们学会优化自己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当孩子们向榜样看齐,或者自己成为榜样的时候,做出的行为表现当然比平时跟棒。而如果在家身边缺乏同伴,没有比较、竞争对象,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没有了要求,出现一些表现不好的行为也是在所难免的。


妈妈应该这样做:


如果条件合适妈妈可以带孩子到在幼儿园表现好的孩子家中做客,让孩子更加了解他的朋友在家里的表现有多棒,同时也可以互相邀请,增进家庭友谊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自行比较,促进孩子们良好行为的养成。


4
 家庭生活和教育方式太随意



据我观察身边家庭发现很多家庭不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养方式,这也是细节很多妈妈没那么细心发现,现在我来分析一下:


一种情况是家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有时候对孩子的一些消极行为特别严格,有时候就忽略了,不能从一而终。这当然不能怪妈妈,因为妈妈自己也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脾气控制不了,确实会向孩子发脾气,这个时候就显得对孩子特别严格。


另一种情况是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也是最普遍的,比如妈妈唱黑脸,扮演坏人,爷爷奶奶唱白脸扮演好人,其实我个人认为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来教养孩子。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不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妈妈应该这样做:


1.态度始终不一致型的。这是妈妈及其他家庭自己要克服的,最好从头到尾要一致,不要时严时松;


2.家庭统一观念,家庭成员对孩子不好的表现行为都应该态度一致,这是对孩子好决不能助长孩子坏习惯,做好爷爷奶奶的工作,使孩子没有空子可钻。


5
 小孩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的



孩子还小对很多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很好的控制自身的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影响孩子,并且这种影响要一直延续下去,让孩子形成习惯。


妈妈应该要这样做:


妈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并且要积极配合老师,将老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折不扣的延续到家庭中来,但同时也要知道孩子的有些行为会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要有心理准备,既要严厉又要给足够的爱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毕竟孩子还是自己亲生的。


大眼妈说


大眼妈说了这么多,妈妈们也许在平常繁忙的生活节奏里并没有细心观察,趁现在经过大眼妈好好分析了一下,好好观察自己的宝宝是不是也有在家也在幼儿园有截然相反的表现呢?其实有也是孩子们一种正常的表现。如果有妈妈应该做好正常的引导工作,宝宝这样的表现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

文丨茶水

 图丨源于网络


你正在看的,也正是其他宝妈需要的

分享朋友圈,让更多的宝妈知道吧


更多精彩文章点击此处:


【旅行】  史上最全的大交通出行攻略!

       旅行中必带的6种药品!

       肿么应对孩子出游的尴尬问题!

       带娃出行能享受到的5大优待!

       旅行的5个重要意义在这里!

       这7大旅行纪念品,买了必上当!

       朋友们,长假回来注意事项!

【酒店】  出门住酒店要注意的5大内幕!

【出行】  带宝宝出行必带的10件物品

【游乐园】 最受欢迎的10大亲子主题游乐园

【过敏】  解读宝宝为什么会过敏

        宝宝过敏,妈妈要当心

【性早熟】 10大食物使孩子性早熟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能包治百病吗?

【宝宝尿床】宝宝尿床的护理方法

【防拐】    儿童防拐手册

         最全的儿童防拐骗指南!

【妙招】    8个儿童意外事故小妙招

【洗手】    孩子如何正确洗手?

【虐童】    如何预防虐待儿童事件?

【自我保护】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泡奶】     宝宝泡奶用水的讲究

【吃饭】     孩子不吃饭,9招搞定!

          如何训练宝宝自己吃饭呢?

          这4招轻松治好宝宝积食

【奶粉】     教你如何选购正宗好奶粉!

          要给宝宝喝奶粉伴侣吗?

【受孕】     夏日如何完美受孕?

【待产包】    待产包,你都准备了啥?

【不孕】     警惕!太瘦的女孩易不孕!

【脱发】     4招挽回亮丽秀发!

【产检】     必做产检项目这9项就行!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大眼妈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大眼妈

微信号:dayanma520
功能介绍:我是大眼妈,每天10分钟,观点碰撞,辣妈测评,新妈妈不在迷茫,与大眼妈一起探讨妈妈圈的焦点问题,发现不一样的亲子生活。